- 淮北市杜集区高岳街道:巧用“4+模式”助推党员教育提质增效_大皖新闻 | 安徽网
- 近年来,淮北市杜集区高岳街道聚焦基层组织建设核心任务,将党员教育作为重要抓手,深度探索并推行“4 +模式”,着力全面提升党员队伍素质,切实增强党员教育的实效性,...
《谁还没点见不得光的事》
秦晓明在《棋士》里领盒饭前撂下一句话:“在这个世界上,我们都是有‘黑料’的人。”这话乍听像反派临终狡辩,细琢磨却戳中了不少人的肺管子——毕竟谁没在深夜扪心自问时,被自己某个瞬间的阴暗念头吓一跳?
一、黑料的定义权在谁手里?
所谓“黑料”,往重了说是作奸犯科,往轻了讲不过是些上不得台面的小心思。
电视剧里那个满口“赚钱才是真本事”的董炳辉,搁现实里可能被骂市侩,但换个场合,说不定就有人尊称他“人间清醒”。
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:同样是收红包,医生叫“灰色收入”,公务员就成了“贪污受贿”——你看,黑不黑全看裁判手里举什么颜色的牌。
前两年某高校教授被曝论文造假,网友痛骂“学术败类”,结果没几天爆出举报人自己也有代写简历的案底。
这事就像菜市场砍价,大妈指责小贩缺斤短两,小贩反手掀开大妈塑料袋:“你这底下还垫着三层废纸呢!”
二、钱是照妖镜,也是卸妆水
秦晓明那句话的狠,在于他把“人设”这层遮羞布直接扯了。
现在网上人均“独立女性”“佛系青年”,可房贷催款短信一到,有几个真能保持云淡风轻?
我认识个天天朋友圈晒素食主义的姑娘,有次加班到凌晨,蹲在便利店啃烤肠的样子比谁都香。
老话说“仓廪实而知礼节”,但现实往往是“房贷还完再谈节操”。
有个做私募的朋友说得实在:“你们骂资本家黑心,真给你十个亿,你信不信连夜学会做假账?”这话当然偏激,但看看那些暴雷的P2P平台,从受骗者到共谋者的转变,有时候就差个“年化20%”的诱惑。
三、脏水里泡大的莲花
《棋士》里秦晓明贪污是为了给母亲治病,这种老套剧情之所以屡试不爽,就是因为它卡住了道德审判的七寸。
去年有则新闻:外卖小哥为救患儿连闯红灯,事后交警酌情免罚。
评论区最高赞是:“要是没救成人,这会儿该判危险驾驶罪了吧?”
法律讲究程序正义,老百姓却更认结果正义。
就像《狂飙》里高启强最初卖鱼时交的保护费,在街坊眼里是“懂事”,在扫黑办档案里就是涉黑证据。
有个基层民警跟我吐槽:“抓过最冤的是个偷超市奶粉的,打开他手机相册,全是孩子烂屁股的照片——你说这算坏人还是可怜人?”
四、给自己留条认怂的退路
现在网上流行“圣人标准”,明星出轨叫塌房,网红说错话叫翻车。
有次饭局上,做自媒体的老张灌下半斤白酒后突然拍桌:“你们知道最荒诞的是什么吗?那些骂我恰烂钱的网友,昨天还在转发‘求捐款救白血病女儿’的链接!”
倒不是要给劣迹洗白,只是得承认:绝大多数人根本经不起显微镜式审视。
明朝有个叫海瑞的清官,饿死女儿守住了道德牌坊,现在谁要学他,妇联能把他告到倾家荡产。
当代社会更像是个巨型澡堂,雾气朦胧中谁都别笑谁身上有泥。
五、黑料或许是人性防伪标识
心理学上有种说法叫“阴影整合”,大意是承认自己阴暗面的人反而更健康。
就像《棋士》里那个总输棋的主角,最后靠一招“自曝作弊”逆风翻盘——观众鼓掌不是鼓励使诈,是欣赏他敢把裤衩上的补丁亮出来的坦荡。
去年某地搞“忏悔墙”活动,让市民匿名写亏心事。
结果出现最多的是“偷偷希望闺蜜离婚”“盼着领导得痔疮”这类鸡零狗碎。
主办方原想搞成警示教育,没想到成了大型人间真实展。
有位大姐的留言特别妙:“年轻时觉得雷锋伟大,现在觉得他能坚持做好事还不留名更伟大——毕竟我连让座都得发个朋友圈。”
说到底,秦晓明那句台词之所以扎心,是因为它拆穿了现代社会的皇帝新衣。
我们当然要法律和道德来划底线,但或许也该给“难免俗”留点余地。
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——这话反过来理解也挺有意思:要是谁自称从没起过恶念,要么是圣人,要么是骗子。
